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“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”·莞村小康路⑦|常平桥梓村:传承红色精神 谱写“爱莲”新曲
i沙巴体育外围app: 2020-10-10 15:55:26

沙巴体育外围app:市常平镇桥梓村,是南宋周敦颐后人的聚居地,建村已有700多年历史。同时,它也是中共沙巴体育外围app:县委旧址所在地,烽火岁月里见证了一段峥嵘岁月,有着鲜明的红色基因。

全面小康路上,该村有过“先富”的辉煌,也有过跌到“锅底”的失落。“痛定思痛”后,该村重拾初心,从红色精神中汲取养分,规划先行,整合资源,谱写了一首 “爱莲”新曲,迎来了属于桥梓人的小康生活。

受益精神文化传承 抢得发展先机

“三叔公,听父亲说你的爷爷中过解元,能否给我说说他的故事?”8月15日,暑假仅剩半个月,桥梓村的大二学生周钰川仍然没有出游计划,整个暑假,她都在参加桥梓村大学生成长促进会组织的夏令营活动,除了在村委学习外,她和村里同龄人的大部分时间就是走访村中调查民意,听村中老人讲故事,为老人们做义工服务。

对于桥梓村大学生成长促进会,周钰川虽然非常了解,但她并不知道促进会在父辈们心里的那份特殊情怀。

“促进会是在桥梓村最为艰难的时候成立的,那时,村集体经济跌入改革开放以来的谷底,痛定思痛后,我们重新定位接下来的发展方向,促进会就是衍生的产物之一。”听到周钰川向记者介绍桥梓村大学生成长促进会后,年近60岁的桥梓党工委书记周柏昌打开了话匣,并以此为引,细细地描述桥梓村的小康发展之路。

桥梓历史悠久,南宋末年,周敦颐第7代孙周演溪从荔枝园迁来,并在桥梓建村,经700余年繁衍,渐成人烟稠密之村落,成了常平乃至沙巴体育外围app:发展较为繁盛的古村之一。清末民初期间,桥梓人修文习武,屡中功名,与此同时,村民多外出东南亚、南北美谋生,走经商之路,人才辈出,造就各房望族,使桥梓成为沙巴体育外围app:的名乡望族。

“村民人均耕地面积少,在那个年代,单靠务农是无法养活全村人的。因此,从建村起,先辈们便将视野向外不断拓展,积极吸收先进文化,并以知识为支撑对外经商,这就是桥梓人的生存之道。”周柏昌说,事实证明这种祖辈们传承的生之道,也让桥梓人在历史的发展中,紧跟了先进的思想和潮流。

在大革命年代,视野开阔的桥梓人积极接受中国共产党主张,冲破思想牢笼,在党的领导下,组织屋厦农会,会员达300多人。在大革命低潮期,桥梓村毅然接纳中国共产党沙巴体育外围app:县委机关迁来,秘密开展革命活动,指导全县的革命斗争。在这个过程中,桥梓人积极学习、吸收党的先进思想,支持党的革命工作,为党在沙巴体育外围app:开展革命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。自此之后,红色基因开始深入桥梓人的血液之中。

“正是这种‘跟党走、谋幸福’的理念,让我们在之后的发展中觅得了先机,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机遇。”周柏昌说。

陷入误区 “五强村”跌入谷底

1979年,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莞邑大地,精明的桥梓人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时代机遇。他们积极响应党的政策号召,并抓住侨胞众多得天独厚的优势,向散落在海外经商的桥梓人广发“英雄帖”。一时间众多桥梓籍侨商返乡投资,成为沙巴体育外围app:第一批“建厂点火”的村落,电线电缆、毛织、电子、塑料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迅猛发展。到1990年,桥梓村的年集体收入就超1000万元,成为当时与凤岗雁田、中堂潢涌、虎门龙眼、长安乌沙齐名的沙巴体育外围app:五强村之一。

然而,事物的发展往往是具有两面性的。“一夜暴富”的奇幻之旅,在让桥梓人快速致富的同时,也使得不少桥梓人陷入了“赚快钱”的误区之中,忽视了对未来长远发展的科学规划。

“见缝插针建厂房,赚来的钱大部分却没有用在刀刃上。”周柏昌说,这种快速的发展模式,在20世纪确实让桥梓村在经济社会方面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但是,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,进入新世纪后,桥梓村逐渐开始品尝当初酿下的苦果。

“低端的‘三来一补’工业难以为继,加之土地资源有限、早期未进行科学规划。”谈起这段“衰落”史,周柏昌自嘲说,也许桥梓人应该感谢2006年和2008年的两次水灾,冲醒了迷失中的桥梓人。

“桥梓村是常平镇海拔最低的盆底,以往,周边村和社区还没发展起来,大部分的雨水都被山地、林地吸收,21世纪后,周边村和社区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,我们以往的天然屏障也随之消失,但我们却没有在‘富裕期’重视这些规划,最终尝到了苦果。”周柏昌说,辖区工厂连续几年遭受水灾后,纷纷搬离了桥梓村,产业发展逐渐萧条,而社会管理支出却不断增加,桥梓村出现了入不敷出、负债沉重的局面。到2010年,桥梓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大幅下降至777万元,收不抵支,欠债6581万元。

重拾初心传承 寻觅破局之道

2013年,3月6日上午,位于桥梓村的中共沙巴体育外围app:县委机关旧址里,气氛严肃。桥梓新一届村“两委”干部要在这里凝聚共识,共同思考桥梓村的破局之路。

“之所以选择在这个特殊的地点召开会议,实际上也是警醒大家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和变迁,始终都要牢记初心,不能遗忘宝贵的革命传承和先辈们的精神文化财富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会议非常成功,大家积极反思、寻找症结。”周柏昌说,事实上,桥梓村之所以能饮下改革开放的‘头啖汤’,就是受惠于党的先进思想以及祖辈们团结守望、务实奋进的精神文化传承。

会上,新一届村“两委”开出了党建引领依靠群众、整合资源规划先行、宜居建设提升环境、乡村振兴持续发展的破局之方,确定了立足传统精神文化传承,从美丽乡村建设着手,重振集体经济,提升村民幸福感的发展思路。

作为周敦颐的后人,桥梓人将“爱莲”文化与党建文化向融合,以此为牵引,凝聚全村人的发展向心力。新一届的桥梓村“两委”紧紧牢记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,组织党员代表、村民代表、理事,先后走访了下坝、南社、周屋等多个先进社区进行参观学习。同时邀请从桥梓外出从政、经商的乡贤举办了多场座谈会,共商桥梓村发展大计,务求寻找出一条在新常态下的发展道路,振兴桥梓经济、社会、文化等方面事业发展。

与此同时,桥梓村经过向市委党史研究室等多方考证后,通过常平镇党委向沙巴体育外围app:市委申请,在桥梓村宗祠悬挂中共县委机关旧址等牌匾。获得沙巴体育外围app:市委批准后,2015年,在常平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,桥梓村经多方筹措,建成了沙巴体育外围app:县委机关旧址陈列馆,并以此拉开桥梓村振兴文化建设的序幕。

纵然迷失过,但桥梓人血液中的红色基因与先辈的精神文化传承一直都在。在党建文化以及周氏家族精神文化传承的引领下,桥梓人展现了血液中团结守望、务实奋进的一面,全村上下一条心谋发展,奔小康。

振兴文化建设的序幕拉开后,村民们放下部分个人利益,积极支持村委工作。助力桥梓村顺利地以直接合并的方式统筹了下辖七个经济合作社,回购全村村民自留地,从而将全村的土地资源和经济资源集约在村经济联合社,为全村统一规划布局奠定基础。

精神文化带动宜居建设

2015年初,该村邀请省、市有关专家,聘请华南农业大学、华南理工大学、广州天作规划设计院等单位对全村进行大数据调研,形成桥梓村名村建设行动规划,制定全村二十年发展路径。

“80年代建设的第一批厂房被拆掉了,我们在上面建起了民房和学校。”周柏昌告诉记者,过去的惨痛教训让桥梓村再次认识到先进文化传承的重要性。

在宜居建设的带动下,桥梓村以兴修水利、整治水患为抓手,发动和争取村民的支持,拆除了建在河道上多个影响行洪的违章建筑和障碍物,并在镇委、镇政府的有力支下,投入2000多万元的桥梓分洪涵洞、先建排站升级、寒溪河桥梓段堤坝加固等水利工程顺利完工,基本解决水患问题。

“仅仅三年,精神文化带动宜居建设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,通过提升投资环境、招商引资水平和企业服务管理水平,空置的集体物业全部出租。”周柏昌笑着告诉记者,现在桥梓村的厂房租金高虽然为全镇最高,但企业却争相进驻,集体经济稳步上升,纯收入再次突破2000万元,并于2015年底还清所有债务。

“新沙巴体育投注: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:文化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的灵魂。而桥梓村之前的发展经历,也再一次证明传统文化不能丢,红色文化基因更不能丢,要想发展就得改革,就要守得住初心。”周柏昌说。

如今,桥梓村再次起航。这次,他们带着初心,正用他们独特的精神文化传承方式,无声无息地敲开了新时代小康生活的大门。受益于持续开展的美丽乡村宜居工程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,桥梓村集体经济重回健康、快速、可持续发展态势。2019年,桥梓村实现了总收入4500多万元,纯利润3500多万元,银行存款近6000万元。开展精神文化建设的日子让当地民众尝到了甜头,看到了盼头。

全媒体记者 王子玺 见习记者 张雨倩/文

桥梓村供图

全媒体编辑 符德明